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冉劲松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余论:伦勃朗研究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2012-08-07 12:22:2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冉劲松 
A-A+

  我们在谈论300年前的伦勃朗时,或许没有想到,这个17世纪的大师对于当代绘画有何意义?古典绘画经历数百年的发展是否还有其价值?在我看来,这个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当代油画以多元化的面貌出现之后, “新”已经成为当代绘画的主题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油画界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在80年代初期,以85新潮为代表的艺术思潮席卷全国时,古典油画似乎成为一种落后的象征,最好的结局也只是成为表现某种观念的载体——观念,乃至思想就要代替绘画本体。各种现代主义艺术完全成为整个80年代中国绘画的主流。然而,这种趋势在90年代却戛然而止。似乎在一夜之间,80年代那种狂热的现代主义艺术突然消失不见,艺术界变得沉寂下来。在20世纪90年代,艺术市场首先活跃起来。然而,商品经济在90年代的发达,社会财富的大量增长并没有使理想主义得到更有利于生长的土壤。经济的开放导致了文化的开放,但这并没有使文化显得更为纯洁,相反,以艺术之名行牟利之实的活动大大增多,艺术的光环变得黯然失色,各种新旧艺术形式的繁荣并没有使艺术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注意到,90年代的中国社会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还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滞后,这使得社会旧有的结构以及和这种结构相关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于是旧有的价值观念崩溃了。“这种崩溃主要体现社会个体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并不断体验的新的经济压力和物质生活的诱惑。经济上的压力和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合力’作用。它使得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已经不可挽回地取代了原来社会道德教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主宰力量” 。

  与80年代的理想主义盛行的局面不同,在思想层面上,90年代的绘画被世俗文化拉下高台,与此同时,外来的新思潮、新观念如潮水一般涌入国门,诸如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青春残酷绘画、艳俗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女性主义艺术,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在技术层面上,油画语言变得十分多元,但同时也让人感到杂乱,各种新的技法和材料层出不穷,这为画家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增添不少困扰。90年代的油画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创作方式和绘画语言的上变化,这一方面受西方哲学观念,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完全受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和图像,为当代绘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便利,利用现成的图像而不是写生开始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有人据此认为,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者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样一个图像文化的时代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表述,譬如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读图文化等,不过都是言说的同样的现象,即图像已经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丹尼尔•贝尔在探究当代文化的特性时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在这个所谓的图像时代里,图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影电视、文艺活动甚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图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琳琅满目的图像和景观充斥了当代社会并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文化境遇——影像成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生活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 。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尽管对图像的利用并没有完全替代写生的方式——这两种方法在很多艺术家那里是交替使用的,但这种由单纯的写生向图像大量挪用的转变,已经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图像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量图像充斥、占据人们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并由此产生与过去不同的审美观念、艺术方式的时代,这个“由电影、电视、广告、摄影、网络视听等大众传媒所营造的图像时代,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图像化、多元化、简单化、数字化、平面化、虚拟化” 。由于图像资源的广泛和大量运用,使得视觉的观念跃居于统治地位,由它“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 。斯洛文尼亚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一书中认为,在图像时代,当代文化即后现代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不仅是视觉化,而且是全球化和商品化。 图像作为一个独立的身份,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字给与它的限制,它具有了独立的意义。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本身就与图像有着天然的联系,尽管它也曾代表着高雅和神圣,但在商品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正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件超级商品。也就是说,在图像时代,绘画本身在大量攫取下成图像的同时,不得不失去原有的纯洁性,向着商品化和图式化的方向发展。当代艺术家表现形式上虽然是多元和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于图像的不掩饰的利用。无论是市场对艺术家的选择还是艺术家对世俗化快乐的追求;无论是绘画对于图像的利用,还是艺术家在图像面前的屈从,都是图像时代的一个特别的景观。

  对伦勃朗的研究,让我们回到绘画本体,回到艺术本身。实际上,绘画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描摹对象。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绘画就被当作是人文思想的载体,它与音乐、哲学一样,是人类思想的体现,是人文思想的表现方式。我们在伦勃朗的绘画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思想和精神在绘画中的呈现,这种呈现也许是间接的,但却是确定无疑的。在当代绘画中,以形式作为内容,缺乏精神内涵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市场的导向有一定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艺术家缺乏内省的自觉。无论油画需要怎么样的技巧,其结果是呈现给观众精神的东西,而非简单地对对象的描摹,如果去除了其负载的社会性意义,那么,绘画中所蕴涵的精神和思想,则是承载其艺术家本人对生命思考的全部含义。油画艺术在现代社会新的发展,没有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体验和深刻思考,不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当代精神。进一步而言,绘画所体现出的精神性,应该建立在个人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就如同现代主义绘画体现的是现代主义思想一样,中国当代油画的自然要体现出当代性。对于当代性,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当代性”是空间上多民族的融合和时间上的进展性,架上艺术在多媒体艺术出现之后,不会自我消亡,仍可称为“当代艺术”。也有人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当代正在发生的艺术,是当代人的一种创作状态,而不是一个对立的状态,“当代”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名词。也就是说,绘画的当代性并非是和过去割裂的,而是在过去包括传统上的发展。这就要求艺术家不能与只限于对当代的表现,更不能与母体(传统)文化割裂。艺术需要在思维和感情上与文化母体的联系,也需要真诚的精神,只有富于时代感的审美形式与个人精神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当代油画展现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而当代油画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源于此。

  附:伦勃朗艺术年表

  1568-1648年 荷兰(即尼德兰联邦,荷兰只是联邦七省之一,不过多数以荷兰

  称之)与西班牙进行 “八十年战争”,尼德兰联邦共和国独立。

  1602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在荷兰各城市成立贸易分公司,公司拥有的船队驶往亚洲国家购买香料、瓷器、昂贵的衣料和其他货物。

  1606年7月15日 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在莱登诞生,是哈曼•赫利之子 凡•莱茵(Harmen Gerritszoon van Rijn)与奈尔根•威廉斯之女 凡•舒德布鲁克(NeelgerWillemsdochter van Suydbroeck)的第九个孩子。

  1609-1621年 因“十二年休战”,荷西八十年战争中的和平时期。

  1613-1620年 伦勃朗在莱登拉丁学校就读

  1620年 伦勃朗在莱登大学注册,可是没有选课。

  1620-1623年 伦勃朗师从莱登画家雅•斯瓦宁堡(Jacob van Swanenburgh)习画。

  1621年 西印度公司成立,在北美、南美与东非各城市进行贸易。

  1624年 伦勃朗在莱登拥有了目己的工作室,与画家朋友约翰•里文斯(Jan Lievens)交往密切。

  1625年 伦勃朗前往阿姆斯特丹跟随画家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见习六个月 1626年,伦勃朗完成了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回到莱登,成了一位职业画家——他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开始接受定件,招收学徒。这一年,他创作了《多比与抱羊羔的安娜》。

  1628年 伦勃朗收到了第一批学生。总督弗瑞德利克•汉德瑞克(Frederik Hendrik)的秘书、收藏家康斯坦丁•霍伊根斯(Constantijn Huygens)拜访伦勃朗和里文斯的工作室,对他们的作品大为惊叹。

  1631年 伦勃朗与阿姆斯特丹的画商汉德瑞克•凡•伍伦柏格(Hendrik van Uylenburgh)接触。他在阿姆斯特丹停留的时间愈来愈多愈长。

  1632年 伦勃朗创作他的第一幅团体肖像画《杜普医生的解剖课》。

  1632-1646年 伦勃朗为总督瑞德利克•汉德瑞克画了一系列《基督受难》的油画

  1634年6月22日 伦勃朗与汉德瑞克•凡•伍伦柏格的侄女莎士基亚•凡•伍伦柏格 (Saskia van Uylenburgh)结婚

  1635年 伦勃朗与莎士基亚在阿姆斯特丹“新靶街”(Nieuwe Doelenstraar)赁屋而居。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伦巴托斯(Rombartus)出生,十二个月后夭折。

  1635年-1636年,创作《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油画,伦勃朗把自己打扮成古代的贵族。

  1636年,他创作了《下葬》一作,这件作品集中体现了伦勃朗悲剧性的现实体认,以及坎坷的朝圣心路,

  1637年 伦勃朗与莎士基亚迁居到阿姆斯特丹的阿姆斯透河内区的舒克尔巴克来宅邸

  (Suyckerbackerij,此幢房屋名称荷兰文意译为“糖面包坊”)

  1638年 女儿柯奈莉亚(Cornelija)出世,活不到一个月即死亡。

  1639 年 伦勃朗花1 3 0 0 0荷盾买下了位於阿姆斯特丹“圣•安东尼布瑞大街”(StAntoniesbreestraat)的一幢房子。伦勃朗获得画≤夜巡》的委托书。

  1640年 第二个女儿诞生,仍命名柯奈莉亚(Cornelija) ,只活了几个星期。

  1641年9月 儿子泰塔斯(Titus)出世。

  1642年 伦勃朗完成《夜巡》,莎士基亚因病于6月14日 去世,埋葬于“老教堂”(Oude Kerk) ,年仅29岁。吉尔蒂•迪克斯(Geertje Dircx,住进伦勃朗家里照顾提托斯。伦勃朗很快与她有了关系,后因吵架分开。

  164年7 亨德丽吉•斯多芬(Hendrickje Stoffels)住进伦勃朗家担任女仆,变成了伦勃朗的新爱人。

  1648年 与西班牙恢复和平关系。水坝广场(Dam)上兴建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

  1650年 伦勃朗得到批准把吉尔蒂送到高达市(Gouda)的一个妇女收容所。

  1652-1654 年 第一次“英荷战争”(Engels Nederlandse Oorlog)。

  1653年 瘟疫在阿姆斯特丹曼延。伦勃朗陷入无法支付房子贷款的困境。

  1654年 伦勃朗与亨德丽吉巧生下了一个女儿,被叫做克莱利亚(Cornelia) 。

  1655年 水坝广场上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落成。

  1656年 伦勃朗无法支付银行贷款,荷兰最高法院定判他破产。“倒闭部”(Desolate

  Boedelskamer)派了一位职员整理出了一份他的财产清单。

  1657年和1658年,伦勃朗的家产被两次拍卖,他所精心收藏的荷兰、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蚀刻画被全部拿出来拍卖,这些花费了三万多盾的艺术品是拍卖得原价的七分之一,而房子卖出了一万一千盾。

  1660年 伦勃朗、亨德丽吉、泰塔斯与卡奈莉亚住到阿姆斯特丹“玫瑰道”街

  (Rozenqracht)的一幢租房里。亨德丽吉与泰塔斯合开了一家画廊。

  1661年 伦勃朗为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创作了一幅大画《克劳狄西维里斯的反叛》(De

  samenzwerinq van Julius Civilis) ,城里有权势者反对这幅画悬挂在市政厅里,于是

  束之高阁。

  1662年,伦勃朗获得一个订件,那是一个朋友介绍的来自纺织商会的群体肖像画《布商公会稽查官》。

  1663年 瘟疫再度侵袭阿姆斯特丹市。亨德丽吉去世,埋葬于“西教堂”(Wester Kerk)。

  1665年 伦勃朗制作他最后的一幅蚀版画<扬•安东尼德斯•凡•德•林登医生〉(de arts JanAntonides van der Linden)的画像。

  1665-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

  1666年 伦勃朗创作《犹太新娘》(Het joodse bruidje)。

  1668年2月28日 泰塔斯与玛格达列娜•凡•罗(Magdalena van Loo)结婚,两个月后泰塔斯去世,埋葬于“西教堂”。在1668年到1669年间,创作出感人肺腑的《浪子回头》。

  1669年 玛格达列娜•凡•罗生下一个女儿提提娅(Titia)。伦勃朗画了最后一张自画像。

  1669年10月4日 伦勃朗逝世,被埋葬在“西教堂”,享年六十三岁。

  参考文献:

  专著

  华语编写:《伦勃朗画传》,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张晓叶编著:《伦勃朗》,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候文娟编著:《伦勃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子韬编著:《伦勃朗关键词》,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蒋可编著:《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伦勃朗画传》,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Gary Schwartz编著:《Rembrandt's Universe: His Art His Life His World ,Thames Hudson 出版社出版

  Michael Bockemuhl编著:《Rembrandt, 1606-1669: The Mystery of the Revealed Form》,Taschen出版社出版。

  房龙的《伦勃朗》,南昌:鹭江出版社,2011年版。

  弗朗索瓦•德布吕埃:《对话伦勃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论文

  韩文利:《浅析伦勃朗绘画中光的特殊性》,载(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王雅欣:《试论伦勃朗蚀刻版画》,载《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版》2011年第3期。

  孙锡祝:《伦勃朗油画笔触之演变》,载齐鲁艺苑2011年第1期。

  王娟、王雪松:《伦勃朗作品中油画语言的特色初探》,载《大众文艺》2011年 07期。

  李黎莉:《浅谈伦勃朗艺术中的空间》,载《美术界 》2010年 04期。

  闫伟红:《鲁本斯和伦勃朗同名作<下十字架>比较》,载《美术观察》 2010年 07期。

  盛冰梅:《伦勃朗的色彩意识及空间观念》,载《新美术》 2010年 03期。

  沈泓: 《伦勃朗的表现技法研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0年 05期。

  罗湘科:《从刻印者到创作者——伦勃朗与铜蚀版画》,载《文艺研究》2009年 05期。

  潘伟超:《伦勃朗油画的用色》,载《文艺研究》2009年 12期。

  齐新:《浅析伦勃朗油画中的质感》,载《艺术研究》2008年第01期。

  黄光辉:《朴素真实里的人性光辉——伦勃朗油画的艺术特点》,载《文艺研究》2008年 12期。

  朱顺传:《探析伦勃朗艺术的“精神”审美》,载《艺术探索》 2008年 02期。

  崔兴无:《光影与技法的完美结合——浅析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光影效果与技法表现》,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年 04期。

  劳成:《伦勃朗的<夜巡>》,载《世界文化》1996年 01期。

  穆马:《伦勃朗的光》,载《读书》 1990年 01期。

  雅各布•罗森堡、李梦男、易鹰:《伦勃朗的自画像》,载《美术》1989年第12期。

  曾剑雄:《试谈伦勃朗油画的用光》,载《美术》1988年 10期。

  硕士论文

  张志明:《 西方绘画历程中的三位大师》,中央美术学院2009届硕士论文

  赵柒棋:《选择光线的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析伦勃朗画面光线的投射方式》,四川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黄可心:《伦勃朗部分油画艺术观点的解读与体会》,东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张路得:《生命的守护与展望——分析伦勃朗自画像中的情感特征和生命内涵》,西安美术学院2007届硕士论文。

  闫伟红:《鲁本斯与伦勃朗宗教主题同名作<下十字架>的分析与比较》,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届硕士论文。

  路昊:《<夜巡>的光辉是人类精神的凝结——对伦勃朗代表作<夜巡>的分析与研究》,中央美院2005届硕士论文。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河南大学2002届硕士论文。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冉劲松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